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怕淹 現代諾亞住水上屋


【聯合報╱記者郭錦萍/荷蘭報導】



鹿特丹市中心的水上屋。 記者陳俊吉/荷蘭攝影


「全球氣候變遷」、「海水平每年上升兩公分」這些對很多人來說,既遙遠也不真實,但荷蘭人很認真看待,研究單位和政府機構正在研思城市因應之道,手腳快的建商已蓋好一大批「水上屋」,準備「兵來將擋、水來屋浮」。
聖經故事中,因諾亞堅信大難將至,所以建了方舟;荷蘭人也有點像現代諾亞,不少人正在蓋他們的方舟。

阿姆斯特丹正在形成的水上城市。 記者陳俊吉/荷蘭攝影


離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不遠的Ijburg,是個還在建設的新區,大馬路旁有大片水塘,從岸邊有一排排的房子伸入水中,中間停了各家的船,房子由木板步道連接。
這些外觀、內在都很時髦的房子,全是知名建築設計師的作品,它們全都漂在水上、不是蓋在土地上。而且這些房子都是先在另一處工廠組裝好,再由拖船拖過來一一連結。這裡是阿姆斯特丹正在發展的水上城市的一部分。
其中的住戶瑪塔讓我們參觀她的水上屋。屋內一樓是起居室,地下一樓是臥房,二樓是工作室,陽台、花園都不缺。她的巴哥狗顯然很適應「水上生活」,熱情的跟著我們上下前後、到處打探。

漂浮屋的內部很時髦,也很舒適。 記者陳俊吉/荷蘭攝影


瑪塔說,住在水上屋和一般的房子沒有太大不同,就只有風浪大的日子房子會有點晃,還有就是水上屋得付泊位租金。
另如鹿特丹地標天鵝橋不遠處的Rijnhaven港口邊上,三個球形連在一起的漂浮亭閣(floating pavilion)超級搶眼。這個應用太陽能的超輕強固結構,就是為海平面上升而設計的未來產品。
還覺得氣候變遷遙遠嗎?荷蘭已準備好各式漂浮樣本屋,要向全世界推銷改變對住宅、城市的空間概念,找出與洪水共存的方法,才是未來生存之道。

轉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2573

印度用稻殼發電 照亮鄉村

【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彭博資訊二十六日電】
2011.07.27 03:47 am



Husk Power公司準備使用以往被丟棄的稻殼,為印度鄉村地區約4萬戶家庭提供電力。
(網路照片) 


Husk Power Systems與D.light Design等公司打算在印度推動乾淨能源,讓稻殼與太陽能取代煤油和柴油,成為印度鄉村地區的電力來源。

Husk Power準備使用以往被丟棄的稻殼,為印度鄉村地區約4 萬戶家庭提供電力。根據該公司網站,一間平均可生產40瓩電力的發電廠設置成本低於4萬美元,能夠供電給500戶家庭,而且一座發電廠每月可讓煤油使用量 減少約3,500公升、柴油用量減少1,500公升。這代表只要設置一座稻殼發電廠,每年可縮減150噸以上的碳排放量。

積極投資替代能源科技的創投業者Draper Fisher Jurvetson 和思科系統公司(Cisco)受Husk Power的構想吸引,資助該公司在印度比哈省等貧窮省份執行這項計畫。Draper Fisher 兩年前資助了25萬美元,正考慮挹注Husk Power的新一輪籌資。

Husk Power共同創辦人辛哈(Manoj Sinha)表示,目前公司在印度有80座這樣的生物能源發電廠,計劃在明年3月增設至150座、2015年時增至2,000座,足以提供100萬戶家用 電力;並且希望未來六個月能募得1,500萬美元,在年底前將技術出口至孟加拉、坦尚尼亞和烏干達。

E+Co執行長辛格說,在開發中國家,這類小規模、無需輸電網絡的再生能源發電計畫的投資機會正與日俱增。現今投資人的期望和理解已大幅改變,人們更樂於資助這些有益於社會的企業。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分析師戈伯指出,這個市場有「數十億美元」的價值,因中國和印度等國亟欲提升對國內貧困人口的能源供應,而這些小規模的再生能源發電計畫的成本低廉,遠比化石燃料發電更容易執行,同時也可以降低碳排放量。

Draper Fisher印度部門總經理喬力也表示,北印度大概有5億人口缺乏可靠的電力來源,「是個相當龐大的市場」。再生能源目前占印度整體能源用量不到1%,化 石燃料則占了93%。而中國去年對乾淨能源的投資增加28%至490億美元,印度也增加25%至38億美元。

【2011/07/27 經濟日報】

轉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4878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