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村一詞很容易予人錯覺,就是要人回復原始社會的生活。故然之這錯覺乃由將村落一詞連繫到農業社會,並且不自覺地將兩者劃上等號所致。基本上,農業社會的農業往往並不合乎生態,不然昔日巴比倫的兩河流域新月形沃土不會淪為今天伊拉克的無土沙漠。
在巴比倫的農業文明出現之前,那裡本來就是林木覆蓋,沃野千里。
正正就是巴比倫的數千年種植大小麥的非自然循環農業文明將該處和附近中東地區淪為荒漠,巴比倫帝國亦由是於約二千五百年前,在農業斂收、經濟枯萎的劣勢下走向敗亡。
當然,村落不一定就是從事原始農耕的地方,凡是四週為大自然所環抱的小聚落皆可以稱為村落。而生態村則是要人過回歸自然、與大自然為伍、並與之和諧共處、以追求實現生命的終極價值如真、善、美、樂趣、物我齊一等代替追求金錢、社會地位和物質享受等作為人生的目的。生態村亦不應該刻意地排拒金錢和物質,只不過生態村的村民絕對不可以將金錢和物質作為人生的目的,它們只是在實現前述各種終極價值有所需要時,可以動用的工具而已。
例如,生態村不應該使用便宜的市電,而應該以昂貴得多的生態能源取而代之。
但生態村不單不應該排拒使用互聯網,互聯網更且是生態村內一個極為重要的資訊工具。
由此可知,生態村並非反科技,只不過,物質、科技的使用與否,卻不在乎它們帶來經濟效益與否,帶來舒適享受與否,而在乎於它們對於實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和價值上有用與否。
綜合起來,生態村具有兩個不可更改的最高原則和幾個由此衍生出來的指引網領。
為地球生態系統所兼容
最基本一點自然是:生態村和村民的一切活動和物質動員皆必須在乎合生態運轉的模式之下進行,並且將對範圍內外的環境影響減降至最低可能的水平。
在這個原則底下,絕大多數村民必須透過生態村取得生計,即生態村不可以只是拿來作渡假別墅或住宅屋宛之用,她更加必須是一個生產單位,就像傳統的村落一樣。
因為若不如此,即使全人類都住進生態村也不一定有用,例如原來某村的村民都是一座燒煤發電廠的員工,雖則他們住宿的地方不破壞環境,但他們依然透過營生的場所大規模地製造温室氣體和排出廢氣,那末他們住與不住生態村,分別都不大。
亦有一派理論主張生態村必須百分百自給自足,什麼東西也不可以外求,包括電器用品。因為若果這些電器用品在生產過程之中產生污染,村民依然透過買入這些物品間接地污染地球,於是乎上述的最高原則便不可以達到。上述主張所提到購買電器用品的後果是合理的,只不過若果要百分百自給自足,建生態村的可行性便會下降得非常低,人類便失去了一個可行的,可以供他們選擇放棄現時這種不可延續的高污染生活的出路,
這種主張結果只會做成可行出路的封殺。此外,這派主張的論證方式依然脫離不了主流工業社會的線性論證方法,即由一個至數個前題命題推出下一個結論命題,結論命題又成為前題命題去推出下一個結論命題,如此類推,形成一條論證錬(Argument Chain)。
其實人類若要跳出現時這不可延續的死路,更加根本的層次就是必須放棄上述那種機械式的線性論證,改為網絡式論證,即整個論證立體式地由多條論證鍊交織而成的論證網絡(Argument Web),而且一條論證鍊內的命題並非都是經由形式邏輯推導出來的。
因為在真實的世界脗面,每一事相的出現並非只有一個果,而是有一組的關係事相受其影響,有些關係事相所受到的影響是合符因果分析所界定的果,有些影響是或然性的,有些是互動的,更有些是仍未為人所了解的,以致諸多事相之間交織成極之複雜的影響關係網絡。
當人們動用論證網絡去探討前述問題,會發現百分百自給自足的生態村故然可以確保村民對環境的影響維持在大自然可接受的水平,可是另一方面,根據一些有關學者的估計,村民起碼要有數百人,而且都必須各自在各不同領域上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等。以現時人類的醒覺程度而言,要找到這樣一大批人回歸大自然,可說難之又難。
否則的話,百分百自給自足只可以組合成一條近乎新石器時代生活的生態村,這時另一問題又出現:要找到志願過這種生活的人,不是不可能,而是即使環境已經變得相當惡劣,這類人依然只是社會內極少數的異類。此外,亦必須認識到,並不是成功建立了幾條生態村便可以把不可延續的問題解決,而是必須地球上多數人都住進去。
所以,購買外間物品這一問題並不是從單一一條生態村的角度來思考,還應該加入下面幾個想法 ﹕
1. 首先,在簡樸生活的價值取向下,相對城市生活而言村民買入的物品自動會大大減少。
2. 其次,雖然不可以百分百自給自足,生態村必須奉行盡可能自給自足的指引,如生態村可以生產除米糧和烹調配料外的所有食物,另外亦可以自行生產清潔用品等。
3. 其三是透過某程度的共享形式,如設立圖書室共用書本,設立消閒室共用視聽設施,設立公廚共用爐具,設立資訊室共用電腦、電話及互聯網等來達到減低向外購置物品。
4. 其四是盡量購買二手物品或重用別人丟棄的物品。
5. 其五是嚴格奉行綠色消費主義,盡量只購買符合嚴格環保要求的產品。這個措施具有雙重好處,除了能夠盡量滿足生態村的立村最大原則外,也可以發揮到消費者的市場影響力;當世上的生態村愈建愈多時,市面上所售賣的產品也會變得愈來愈環保。
6. 其六是,當世上的生態村愈建愈多時,生產分工的現像自會出現,自會有一些生態村專司生產電話,另外一些生態村專司生產電腦,...。不要忘記,先前提過,生態村也必須是個生產單位,只要生態村運動能夠成功地開展,最後會走向生態村只購買其他生態村出產的產品這一結果,而理論上會假定其他生態村在環境影響的要求上也是同樣嚴格,除非那是一條假的生態村。
當我們使用論證網絡模式探討這問題時,會發現除非生態村的發展並不成功,否則的話,到後期向外購買產品、服務並不會砥觸立村的第一最高原則。另外,即使生態村的發展並不成功,那些並非百分百自足的生態村比起現下的城市來,環境影響仍然會減少達九十多%以上,而且污染和破壞不會繼續膨漲,相對好處已經十分巨大,猤辦就是白不辦。
在第一最高原則指導下的生態村具體安排﹕
<沒有大致上做到下述各點的村莊,並不可以稱為「生態村」。>
在實踐簡樸方面:
城市居民即使想奉行簡樸,實際上亦難以行得通,因為消費和購物的誘惑與及壓力無處不在,兼且價廉物美,要都市人保持簡樸就等如要血氣方剛的青年在美色當前仍然保持坐懷不亂一樣不可行,此其一。其二是簡樸之風根本不可能在都市之內吹得起。原因是自老闆至打工仔都希望人人多多消費,否則打工仔要擔心失業,老闆要擔心虧本,這兩類人佔據著都市人口中的大多數,他們怎會讓人四出鼓吹簡樸而坐視不理?但當他們一旦作起反宣傳上來,簡樸生活鼓吹者是沒有可能和他們鬪的。還不止此,最糟的問題還是:根本並沒有簡樸生活鼓吹者四出鼓吹簡樸,然而都市人自老闆至打工仔仍然天天四出鼓吹消費和購物。
生態村則可以讓人在完全免於消費和購物的誘惑之下生活,想奉行簡樸的人於是可以隨心所欲地簡樸下去。其次,生態村民亦不用擔心太多人奉行簡樸會令到他們失業,因為生態村採行生態經濟,而且大半自給自足,需要外求的東西不多,並且必要時可以渡過一段完全不假外求的長時期,使到執意要奉行簡樸的人幾乎可以完全免除後顧之憂。
在生計方面﹕
絕大多數村民必須透過生態村取得生計,即生態村不可以只是拿來作渡假別墅或住宅屋宛之用,她更加必須是一個生產單位,就像傳統的村落一樣。因為若不如此,即使全人類都住進生態村也不一定有用,例如原來某村的村民都是一座燒煤發電廠的員工,雖則他們住宿的地方不破壞環境,但他們依然透過營生的場所大規模地製造温室氣體和排出廢氣,那末他們住與不住生態村,分別都不大。
在氣體排污方面:
百分百生態能源的使用,包括將農業廢料所產生的沼氣收集作燃料使用,與及絕大部份村民不用外出工作和上學,必須外出時,除非遠行,否則將盡量使用單車及再生能電動車,於是乎村民日常人均溫室和污染氣體的排放量將因此減降至微不足道的份量。
在物質動員方面:
盡量簡樸,共用圖書、視聽、電器、廚具等設施,盡量自行生產所食和所需各物,不能自製者則自電器至傢俬等盡量人棄我取,拾取不到別人丟棄之物時則盡量二手購入,於是乎村民的人均物質動員量將可減降至都市人的平均人均物質動員量的一個巴仙以下。
在減少垃圾方面:
徹底減少物質動員,從源頭將物質動員量減至平均城市人的一個%以下,此外亦規定村民在外購物時不可以購買含有不能由本村安排回收再用物料的東西。有機廢料如農業廢料和食物殘餘等將循環成肥料和沼氣燃料。必須丟棄的廢物將盡量分類回收,最後餘下必需使用而又不可能回收之物如壞掉不可以修復的手表或電腦滑鼠之類的廢物將丟掉到政府所指定的易於收集垃圾的地方,生態村將無需堆填或焚化任何垃圾。在這樣的安排底下,村民的人均必須丟棄的垃圾製造量將可減降至都市人的平均人均製造量的千分之一以下。
在污水排放方面:
村民所使用的一概清潔劑必須百分百由純天然而且容易生物降解的物質製成並且盡量自行製造,所需要洗濯的衣物必需是棉、麻、或其他天然物質所織成,以令到生態村所排出的生活廢水可以成為村內生態魚塘內微生物的養份來源,這些養份將透過生態魚塘內的食物網上傳至塘內所飼養的魚兒身上,然後再循環至村民的肚子內。生活廢水將透過生態魚塘得到淨化,最後所排放的塘水養份含量將與未受人類干擾的小河溪下游出口相若。
村民的大小二便則排放至地下的沼氣堆肥井內循環成肥料和沼氣,基於這種安排,必需設法防止人工化學物質混到堆肥內,例如必須使用無鉛管道,天然廁所清潔劑,無化學處理廁紙等。然而無化學處理的廁紙並不容易自行生產或購買得到,生態村可以拾取枯萎了的闊身樹葉作廁紙。在這樣的安排底下,污水可以達到零排放。
在農作方面:
不可以施用化肥和化學合成農葯不在話下,但是即使有機耕作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負面環境影響,主要在於佔用野地方面。增多一片耕地,意味到減少一片自然形成的生境,意味到奪走一片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間。所以,生態村的農作必須達成以下三方面:
一、農地的利用必須盡量高效,盡量以最少面積達到滿足供應村民食 用各物的需求。
二、農地生境盡量多樣化。例如食用樹木、菜地、小溪和生態魚池等盡量交錯地擺佈,此舉除了讓野生生物可以較易共用農地之外,也較易令生活於農地上的野生生物較易借著物種多樣化,透過相生相剋機制達成平衡,蟲害相應減少,農地的生產效能也就相應增高。
三、盡量從野地、野林內以無干擾方式取得所食所用之物。例如華南亞熱帶地區一條未受人為干擾的山溪,其內所存活的溪螺數目跟市場上養在盆內待售的螺非常之不一樣。盆內的螺賣掉多少個便少了多少個,山溪內的溪螺則不同,其數量受多個因素影響,若果適當地、不超愈某一頻密次數地取用,則數量並不會減少。以此方式取得食物,較之開僻野地以有機耕作取得食物,所做成的環境影響又會進一步大大滅少。不過,這方法往往並不足以提供足夠食物,並且需要先花數年時間作統計、試驗研究,但卻可以進一步將生態村的生態足印減少。
監察:
生態村將設立專責的監察小組,由在有關方面具有專長的村民組成,長期視察村民個人與及整條村有沒有作出與實踐上述各項措施必須配合的守則相違背的行為或事宜;違反環保守則的村民在屢勸不改的情況之下將會被逐出村。
是否一條生態村在設計上、設施上和措施上皆乎合立村第一最高原則,就可以長久地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絕非如此!
假如生態村在營運上與一般私人機構無異,生態村民的生活與城市內一般人無異,創村人的原本措施不用太久就會變質走樣,由生態村民自携入村,還有從村外四面 湧入的主流工業社會思維模式、意識型態、美感和滿足感的認受、價值觀等終於會在生態村的措施上、營運上、和對待四週自然環境的態度上顯現出來,久而久之, 生態村終會轉變成反生態村!
例如如果生態村原來是一間商業公司所擁有,最初的創辦東主自然必定秉持立村第一最高原則來經營,否則也不會想到要創辦生態村,因為他/他們若不是由於想實現胸中的理想抱負,他/他們的資金必然可以找到另外更佳的牟利出路。即使想以經營 淺型生態經濟牟利,則經營生態渡假屋、有機農莊等自然是更加省時省錢省力,又何用挑起斗大的麻煩去創建生態村?
但當創辦人退下後,接管人並不會有前述的資金投放取捨的考慮,不會必然因為理想抱負或者把生態利益的考慮置於個人利益之上才會創村,而往往只是因為繼承了 創辦人的財產,或者只是得到創辦人提拔的員工,更或者只是另有投資者見到生態村經營上了軌道,發覺有利可圖,於是將之頂讓過來。這些人往往並不會把環境利 益的考慮置於盈利或舒適的利益之上,釀製蜜糖的話便必定引進外來高產值蜂種代替當地野外原有的較低產值蜂種,種植的話便必定以成本低廉得多兼可以任意大量 供應的化肥代替人工成本高昂得多兼且供應量受到諸多因素限制的有機肥。
雖則有機產品同樣可以牟利,但綠色消費者往往難於辨別蜂蜜是否以外來蜂種釀製,蔬菜水果是否以化肥施肥,經營者若把利潤最大化的考慮置於生命整體利益之 上,必定採用外來高產值蜂種和化肥等來生產假有機產品。即使假定有機產品消費者有能力辨別,他們亦大多只抗拒他們認為會損害健康的含農藥產品等,而大多並 不抗拒只損害產地生態的外來蜂種和化肥,因為這些產品必定遠較為廉宜。
有機認証確可以為消費者發揮到一定的把關作用,但若認証機構並非由真生態村或志願團體經營,市場競爭和利潤最大化的考慮令這些機構會盡量以最少的查驗發出 認証,結果令到生產者經常有機可乘,尤其是只損害產地環境生態而對消費者健康無直接壞影響的措施,有機認証的作用不會太大。說到最後,產地環境生態利益的 最有效維護者還是在於經營者的關注焦點是否在乎人與自然相融和,是否相信應以自然為師,應該取法自然,而並非相信人可以因一己的金錢利益而以各種高低科技 手段任意播弄生物、環境和大自然。
此外,私人公司形式經營的第二梯隊東主屬下村民為了謀取紥職加薪的機會,定會推動把村內一些自然林推倒改值果樹,把有機種植索性改為種植機因作物,藉此為 村謀取到更大的利潤,他個人於是亦得到東主特別賞識,得到紥職加薪。其他村民見到,自然不甘後人,爭相推動產值最大化,於是乎牟利成為村內唯一價值,原本 構思中的環境生態利益定然全被拋諸腦後。
反之,生態村若以共享經濟的模式經營,例如合作社(這種經營模式仍然是一個 「微型」的生產單位,可以建立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共產主義或其他經濟環境之内,所以絕對不是先前在中國曾經實行過的共產主義集體經濟。這個全國式共產主義集體經濟的施行由於好些 非個體經濟以外的因素所左右,例如龐大笨重的全國建制層級生產架構,中央指令全國生產、非多勞多得、無成效回饋等,根本上無可能成功)之 類,第二梯隊决策人所得與任何一位村民無異時,首先此人必定是個猤看重金錢利益的人,否則怎會在所得與其他村民無分別的安排下願意承擔偌大的責任,這類人 自然亦不會汲汲於謀取更多利潤, 更何況額外個人所得的增加由於必須和全村人攤分而變得相當微薄,與額外犧牲個人道德原整的代價付出相較之下少得不成比例,額外增加全村攤分後的些許收入, 實不足夠構成第二梯隊决策人產生覺得很想犧牲個人道德原整以取得那收入增加的驅動誘因,於是拜金的風氣不會被吹起,原本立村者那種把環境生態利益的考慮置 於盈利或舒適利益之上的原則便不會因此被拋諸腦後。
此外,當合作社之類第一梯隊決策人退下時,不會亦不可能把村莊交給不知生態為何物的子孫親屬或頂讓者,而且很自然地會有較大意慾將村莊交托給在綠色理念上最有心得而且言行一致的村民接任。
在當前這個唯利是圖、物質主義的主流社會之內,大部份消費者的選擇只流於便宜、包裝、表面視覺上的油滑印象等,所以生態村作為一個生產單位, 只能夠招引到有高品味、高道德意識的消費甚小眾,故此必須要逆著「利潤最大化」之道而行,立村第一最高原則才可以得到貫徹,村民自必然要具有安「份」樂道的情操才成。但 做個村民並不就意味只是為地球著想而作出自我經濟犧牲,因為以共享模式經營的生態村(若以私人公司模式經營則絕非如此)令村民免於形形役役,免於經濟無安全感,兼可得過充滿大自然浪漫美感、釋放人性中美善一面、得享精神、靈性、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生活,人生旅途上的收獲比起洋樓房車來何止豐富千倍萬倍!
轉 http://www.eco-economy-hk.org 彭耀階(Pang, Yiu Ka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多多交流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