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792.JPG  
圖片:摩天嶺上的杮農林世豐先生。


摩天嶺,海拔高度1000公尺,蜿蜒的大安溪自山腰流過。

10月25日,因為要前去拜訪果農林世豐先生的緣故,第一次來到中台灣的摩天嶺,車子行經東勢鎮時仍是陰天,但進到和平鄉的山區,天氣變得晴朗。 

紅杮是摩天嶺最富盛名及最重要的的物產,每年十月,果樹枝頭甫結出紅柿,當地的農人為了避免杮子受到果蠅的侵害,便會用白色的小紙袋包覆住一顆顆的果實,於是這個時節,整個摩天嶺宛似掛上白色的小旗誌,秋高氣爽,整個山區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手繪景緻。

因為不熟山路,這一天抵達林世豐先生住家時已接近一點,他與家人都還沒吃中餐,居然仍在等客人用飯。

林先生的夫人為了避免客人不安,極客氣地解釋,山上人沒那麼準時吃飯,因為去果園時若事情沒告個段落,不會輕易回來吃飯再趕回去做剩下的工作,所以用餐的時間都會比較晚……,然而,這餐畢竟足足晚了一個鐘頭,林先生家人客氣友善的招呼體現為農家的待客之道。

莫 約是初次見面的簡單互動,我說明此行拜訪的目的並不具體,只因甜杮的產季到了,安排時間到產區參觀,林世豐先生對此並不介意,也不在乎未來彼此的工作能否 產生交集,他的態度應該是把彼此的認識當作農業的交流,另一方面,他也簡單說明自己果園的狀況,林世豐先生經營的果園並非有機果園,但因之前電視台採訪他 後曾有類似報導,他不希望我有任何的誤會。

林世豐先生的個性頗為實事求是,是個怎麼樣就是怎麼樣的人。

然則他的果園又是什麼樣的情形?

林 世豐先生位於摩天嶺的果園約有三甲半的面積,甜杮與梅子是主要作物,以往他就跟當地絕大部份的果農一樣採行慣行農法,但這些年來,他在務農的過程裡開始意 識到人與土地休戚與共的關係,尤其是來自於天災的衝擊,之前摩天嶺曾經歷強烈颱風侵襲,結果果園東倒西歪,即使災後兩年,他仍可感覺到杮樹的生命力與產值 無法完全復甦,這件事讓他思考到了一些事情。

和 平鄉的摩天嶺之所以成為台灣栽種甜杮的最密集產區,原本跟農政單位早期的輔導有關;摩天嶺的土質基底為微酸性的礫黃壤,泥土帶有極多碎石,但因山嶺林木果 樹密佈,地面常年舖蓋著季節性落葉,淺土層形成了有機質的腐植土,在這種兼備了底土的排水性與淺土的肥沃養份的雙重條件,極適合甜柿生長,然而摩天嶺地區 遼闊,果園與果園間的坡向各異,陽光日照的長短不同,並非均適合甜杮生長,尤其面向谷口的果園更承受著颱風的威脅,因此整個地區是否能一體適用甜杮的栽種 成了疑問,此外,他的杮樹在慣行農法栽植下受到長期保護,著根淺,長的不夠強壯,這可能也是災後果樹元氣恢復很慢的原因。

這些想法讓他有將部份的果園土地改植他種果樹的打算,譬如黑珍珠蓮霧或者柑橘,這會是未來調整與試驗的重點,不過,林世豐先生最大的工作挑戰,事實上是要改變農法,他決心踏入自然農法的領域。

林世豐先生是一位藏傳佛教徒,他在照料果園時常常會有關於生命的體會,長期使用農藥,讓他發現人與土地所形成的傷害正在擴大,而親眼看著果園內的昆蟲生物受到農藥撲殺,他的內心更加無法釋懷……。

當 林世豐先生告訴家人想要改變農法的念頭,家人無不憂心忡忡,無論如何他是家庭生計的唯一擔負者,這片果園也是家庭收入的唯一來源,家人理解他的感受是一回 事,但對帶有理想色彩的農法仍然不安而激烈反對,這種討論或爭辯的內容如何冗煩,非當事人難能理解,但這件事最後以折衷方式解決,他與家人彼此妥協,就是 八分地,家人提供他農法實驗的範圍限於果園的四分之一,這也是這個家庭能夠容忍的風險的極限。

今年,林世豐先生的果園首度實施局部的自然農法計畫,果園依地理坡向分為慣行農法區,無殺蟲劑區及無農藥區等三塊,其中無農藥區也就是自然農法區,完全不施藥不施肥。

無農藥區位於住家左側的山坡地,果園背山面谷,面谷下坡前方並有大片高聳的竹林充當農藥污染的隔離帶,除了少數的檸檬樹,全種著甜杮。

甜 柿的耐旱性低,土壤必需保持40%的水份,林世豐先生在果園內搭建的棚架備有灌溉設施,這些杮樹即使可以長的更高,但為了採收方便,必需定時進行剪枝作 業,果園內的植株與植株間也保持著較慣行農法下的果樹更寬的距離,原因是果園未施農藥,果樹種的太密容易感染炭疽病,保持果樹間的通風是必要的,基本上, 面對山谷風景的果園呈現出平整厚實的外貌。

午後陽光燦爛,林世豐先生開朗地說,這片果園為他帶來鄰近農人的訕笑。

這件事一點也不值得煩惱,追逐理想本來就需要付出一點代價,此時此刻,這位年輕果農憂心的還在於杮樹對自然農法的不適應。

果 園內的柿樹早已習慣農藥與肥料,如今野放,在自然生態成長便痛苦萬分,菌害、蟲害、著根太淺無法有效吸收土壤養份等問題紛至沓來,最明顯的是甜柿出現了數 量龐大的落果,杮樹撤掉人為的保謢傘後必需獨自跟環境搏鬥,即使林世豐先生從杮葉觀察,可以判斷出果樹感染了角斑病,但因欠缺處理經驗而束手無策,他只能 持續地捉蟲,勤作田野筆記紀錄追蹤,並在生病的杮樹邊陪伴,期待他們早日康復。

從果園回到林世豐先生的家裡,封裝區的工作桌上擺放著一大堆的甜杮,因等會必需出貨,林世豐先生的夫人忙著為杮果進行分級與包裝。

她 告訴我,她們的杮子有不同的品種,杮形較圓者為富有甜杮,杮形較方者為次郎甜杮,杮果會依重量與外觀的完整性進行6A到12A的分級,-所謂6A是介於六 至七兩間的重量,7A則是七到八兩間的重量,至於外觀篩選,則是將受到果蠅叮咬、表皮帶有昆蟲爬傷及水紋痕跡的果實剔除,這些「次級品」的外觀雖然沒有那 麼漂亮,但跟即將賣出的杮子的口感沒有差異,他們將這些杮子留下來自己吃或送給親戚朋友。

甜杮的表皮帶有一層白粉,林世豐先生的夫人並未為了表現果實的橘紅光亮色澤的賣相而將杮粉抹去,這層白粉對甜杮具有保持新鮮的作用,正常說來,常溫狀態可十到兩週的時間依舊保持爽脆,低溫冷藏當然更久。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重要的是如何實踐。

雖 然家人可以理解林世豐先生的理法,但對於他試圖將整片果園野放的計畫並非百分百的支持,林世豐家人的想法保守而傳統,但,沒有錯,終究是務農,一個人如果 連自己與家庭的生計都難以維持,就整個栽進夢想,這種未來不免讓人感到悲觀,相對地因為溝通,家人對林世豐先生漸進式的協助,幸運地讓他在自然農法碰到的 一時挫折免卻進退失據的窘境,也留有力量繼續向前。

離開時,宅急便的貨車剛好抵達林世豐先生的住處,這位年輕的果農經過多年努力,已累積出了一定規模的客群,他務實地經營著果園,而園內的果樹有如他柔和的態度與清楚的信念,於山頂婆娑,跟大自然搏鬥之外,也開始在土地上練習生命的自我成長。


DSC00751.JPG  

圖片:摩天嶺上的杮園。

DSC00745.JPG  

圖片:為了避免果蠅侵害,甜杮果實會以白色的小紙袋包覆住。

DSC00842.JPG  

圖片:摩天嶺的土質為礫黃壤。

DSC00830.JPG  

圖片:林世豐先生果園中的梅樹頗為粗壯。

DSC00729.JPG  

圖片:林世豐先生種的黃肉李。

DSC00732.JPG  

圖片:林世豐先生種的檸檬結出果實了。

DSC00890.JPG  

圖片:林世豐先生種的甜杮之一,富有甜杮。

DSC00875.JPG  

圖片:林世豐先生種的甜杮之二,次郎甜杮。

DSC00889.JPG  

圖片:林世豐先生的夫人正在為甜杮進行分級與包裝。

DSC00756.JPG  

圖片:摩天嶺上,林世豐先生的自然農法杮園。




轉  http://dailyfresh.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