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目前已發現各類真菌、細菌及線蟲類病害及介殼蟲類、豆芫菁、螟蛾類、
根蟎、螽斯、蝗蟲類、蝸牛及蛞蝓類為害,以介殼蟲、蝸牛及蛞蝓類為害最普遍,影響產量。
輪紋病(Fus arium leaf blight)
病徵:輪紋狀斑點由 Fusarium spp.所引起,初為水浸狀綠色小點,逐漸向外擴展成輪紋狀。
環境適宜時病斑表面產生粉紅色黴狀物,為病原分生孢子,可為二次感染源。
防治方法
(1)保持環境通風良好。
(2)翦除病葉並燒燬,參考使用肉桂油等天然資材,每 7 天施1 次,減少病害發生。
葉枯病(Rhizoctonia leaf blight )
病徵:病斑初期為不規則水浸狀小斑塊,其上有絲核菌菌絲蔓延,後期病斑擴大為邊緣黑褐
色,中間灰褐色,雲紋狀不正形之病斑。由Rhizoctonia solani 所引起,可能是農民於山蘇中心部位放置稻殼、黃豆粕等有機物所帶來之病源。
防治方法
(1)植株心部避免稻殼、黃豆粕等物。
(2)挖除罹病植株並燒燬。
炭疽病(Anthoracose)
病徵:初為白色小點,沿平行脈向兩側發展,呈鈁鎚狀。後為褐色橢圓形大斑,病斑癒合擴
大,葉片枯萎,多發生於老葉。
防治方法
(1)避免密植,田區宜通風良好。
(2)翦除病葉並燒燬,參考使用肉桂油等防治資材,每 7 天施1 次,減少病害發生。
白絹病(Southern blight)
病徵:本病主要發生於高溫多濕季節,尤以生長後期植株密集時發生。初期葉片上產生褐色、圓形褪色小斑點,之後病斑逐漸擴大且顏色加深,可見白色絹狀菌絲;以後病斑擴大
且多數病斑癒合成不規則之大病斑,病斑部呈水浸狀,嚴重時葉片腐爛,隨後白色菌絲特化成褐色小球似芥菜種子之菌核。
防治方法
(1)挖除並燒燬罹病植株及帶菌土,勿補植。
(2)種植前每分地使用 100 公斤SH土壤添加物或苦土石灰改良土壤,減少白絹病。
菌核病(Sclerotinia blight)
病徵:被害組織初呈水浸狀,上有白色菌絲,之後產生黑色菌核。地上部所有組織皆可能被
害,最後整株軟化枯死。本菌以菌核越夏,初冬氣溫轉低、水份足夠時,由菌核抽出粉紅色數公釐之子囊盤,內有數量極多之子囊孢子,為感染源,寄主範圍廣。
防治方法
(1)挖除罹病植株並燒燬,植穴勿再補植。
(2)種植前每分地使用 100 公斤SH土壤添加物,可減少白絹病發生。
(3)利用設施栽培,隔絕雨水。
細菌性葉斑病
病徵:本病原菌最適於 22-30℃生長,上位葉或葉尖水孔處出現水浸狀壞疽小斑點,黃褐至紅褐色,有暗紅色邊緣,受限於葉脈;環境溫暖潮濕時,壞疽斑癒合成大斑。
防治方法
(1)避免過度灌溉,並去除病葉,集中燒燬。
(2)避免於雨後採收。
(3)目前無推薦防治藥劑,可參考蔬菜類細菌性病害防治
葉芽線蟲
病徵:本病原線蟲主要寄生於嫩芽,侵害生長點,致使葉片皺縮,植株矮化。由於心芽受到
破壞,常誘發許多不定芽生長。育苗初期遭受感染者定植後往往不再來芽,植株停止生長逐漸死亡。本病原線蟲以外寄生形式寄生於葉芽及新生葉片生長點,線蟲隨著寄主植物表面之水膜移動,因此雨多、濕度大、溫度高的季節極易傳染,自3 月起在田間密度逐漸升高,7、8 月間最高。
防治方法
(1)種植健康無線蟲種苗,去除感病植株。
(2)幼苗在定植田間前使用藥液浸漬 1 分鐘,或噴濕心部待藥水乾後挖取定植。低溫時則不必
用藥。
病毒病Virus disease
病徵:俗名瘋欉或毒素病,病徵依病毒種類、品種及環境不同而不同。一般為嵌紋病徵,葉片黃綠不均,葉表凹凸不平、皺縮或畸形,新葉顏色變淡黃,縮小或細長。
防治方法
(1)選植健康種苗,避免種苗帶病。
(2)發現時立即拔除病株,並搬離園區或燒燬,減少田間傳染源。
(3)操作農業機械時,避免沾附病株汁液。
(4)適當控制蟲害及做好田間衛生是目前避免病毒病大肆蔓延最有效的方法。
主要蟲害及其防治方法
介殼蟲類:柚葉並盾介殼蟲 Pinnaspis buxi
為害特徵:若蟲、成蟲危害葉片,雌蟲多棲於葉背。以成蟲或若蟲越冬,春季產卵孵化後,
幼蟲即爬至嫩枝新葉吸食汁液。本蟲大部分固著生活,僅一齡若蟲可自由活動,因此若栽種密度太高易造成植株間葉片重疊,成為本蟲擴散之橋樑,夏季發生密度較高。蟲體死後介殼堅密附於枝葉上,不易脫落,妨礙光合作用,使寄生部位變黃凋落,影響品質及產量。
防治方法
(1)可適當修剪老葉,避免擴散,植株為害嚴重時,逕行拔除以杜絕感染源。
(2)嚴重為害地區可利用夏油防除,惟在高溫乾燥時避免施用,以免造成藥害。
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Linn.
為害特徵:本蟲主要出現於夏季低中海拔山區或近山區之栽培田,成蟲會聚集於山蘇葉片上
取食,造成葉片不規則食痕,影響產量。由於本蟲為雜食性,因此亦會於附近雜草或其他蕨類植物上取食,擴散為害,通常取食一段期間會再遷移出田區。
防治方法:若數量過多,可以網捕捉,惟須避免接觸豆芫菁分泌之橘黃色物質,其易造成皮膚過敏、發炎。
螟蛾類
為害特徵:主要為幼蟲蛀入葉片中肋部取食為害,可見黃綠色排泄物於中肋旁,通常零星分
佈於田區。葉片常於被取食處斷折,並伴隨病菌入侵造成中肋附近葉肉褐化腐爛。
防治方法
(1)若發現幼蟲為害,應拔除為害葉,避免繼續繁衍。
(2)嚴重為害地區可酌予施用蘇力菌,避免進一步為害。
非洲大蝸牛、扁蝸牛及蛞蝓類
為害特徵:蝸牛及蛞蝓類種類甚多,喜陰暗潮濕的環境,白日藏匿於黑暗陰濕處,潛伏於雜
草、圍籬、枯枝、落葉之間隙,有落葉或有機質豐富的地區更佳,位於雜木林、檳榔樹下的栽培區,可見大量蝸牛、蛞蝓存在,有耐飢、抗旱、抗寒之本能,夜間活動與取食。主食嫩葉部分,造成大小不一之破孔,與咀嚼口器害蟲取食痕跡略微不同,食痕周圍略微整齊,有時可見取食留有上、下表皮之透明膜。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間雜木、落葉,使其無躲藏棲所。
(2)為害輕微地區可於晚間撿除,嚴重地區可用聚乙醛餌劑灑佈於行株走道間或於植株灑佈苦
根蟎 Rhizoglyphus sp.
為害特徵:主要為若蟲、成蟲以咀嚼式口器取食靠近地基部的生長點,嚴重時伴隨病原菌一起危害,造成植株生長不良。
防治方法:根蟎通常與病害一同發生,尤其是白絹病或葉枯病;於田間零星分佈時,可逕行
移除被害植株,避免進一步為害。
轉 花蓮區農業專訊48 :9-13 (已將化學藥劑資料刪除)